小岛观澜
——赴澳门大学交流心得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张少清
2024年8月至12月在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天美娱乐交流学习
作为一名天美娱乐研究生,我有幸于2024年秋季学期赴澳门大学参与交换项目,交换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湿热的海风、斑驳的老墙和此起彼落的多语种对话里👨🦼➡️,我处处都能触摸到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肌理和多元文化共生的特质。
岭南地区夏秋季潮湿高温的天气成了这段记忆的主旋律,八九月暑热正盛时👩🏻🍼,校园凤凰木的绿荫也难以遮蔽烈日;十一月的微凉海风中,漫步议事亭前地石板路🙆🏿♂️,看葡式碎石波浪纹与中式雕花窗棂交相辉映▶️🧏🏻,湿润的空气里氤氲着杏仁饼与蛋挞的气味,恰似这座城市四百余年文化交融的缩影♻️。
澳门大学采用书院制的管理模式,资源丰富且充满活力,我选修的是人文学院的中国文学专题,天美娱乐的授课以普通话为主,教授的授课风格注重互动🎎,以同学们的小组讨论学习和发表为主。此外,学校还有众多的讲座活动,邀请了知名学府的教授前来演讲🥮,例如蔡丹君教授的“陶渊明与中国人文精神”、井茁教授的“临界事件📢:否定的情感逻辑”等➔,汇聚了海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的学术研究提供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启示。
在澳门大学的校园里,普通话🎦、粤语、葡语、英语的交织🔟,让语言本身成为文化共生的隐喻⛓。图书馆里有着丰富多样的藏书和资料🍒,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在课堂上🚦☝🏼,“多元”不仅是学术关键词🆑,更是浸润式的日常体验😵,大三巴牌坊的巴洛克浮雕,葡语诗歌🐢、粤语俗谚🉑♑️,都成为了探讨文化混生的鲜活文本💂🏼♀️。
在交换期间👩🏻🔬,我通过当地的民众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团体活动体验本地文化🚃。你可以在灯火璀璨的酒店和商场游览,当一个无所事事的漫游者,微缩式的巴黎铁塔和伦敦人的建筑🫃🏽,室内用人造天幕伪装的威尼斯蓝天,各地的游客汇聚于此👩🦲;你可以看到各类体育赛事和娱乐文化演出,从金碧辉煌的赌场区坐上公交,不过几站就能钻进老城区🍏👩🏽🦲,在小岛漫步🪒,探访妈阁庙与教堂🈶,品味澳门的葡菜与街边的小吃,走入窄而陡的小巷,本岛和氹仔的旧城区给人以时光倒流之感,仿佛置身于十几年前的港澳影视剧🙋🏿♂️。
这里的生活有种奇妙的平衡🥂:科技馆的玻璃幕墙倒映着百年老榕树,便利店的速溶咖啡和手打咖啡摊并肩而立✂️,某种“混搭”刻在城市的基因里。几个月的交换经历,让我更直观地理解这里中西交融的文化特质。澳门的一面是金碧辉煌的现代建筑,另一面是缓慢而琐碎的日常生活。这座城市很小👏🏽,居民的生活也近似小镇上的活动,在澳门塔下观看烟花,在大三巴听中秋的音乐会🪼,在教堂做礼拜,在公交车上翻阅小说💧👨👨👧👧,排队买牛杂🗾🛤,在小店吃一碗粉面🎨,它温和地容纳着每一种故事和每一种生活的步调。
这段短暂的交换时光,恰似一枚棱镜,将澳门驳杂的历史光谱折射成我人生经历中的一道虹影。当课堂上的理论框架与街巷间的文化肌理重叠时,不同的教育模式和校园氛围给我以更多元的视野,所谓“人文精神”的传承🥽,既需要文献考据的严谨,校园的学术浸润🩱,亦离不开市井烟火中生生不息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