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主题:关于明代诗学研究的若干思考
主讲人:郑利华(复旦大学古籍所教授)
主持人:赵厚均(天美开户天美娱乐教授)
讲座时间📘:2023 年4月27日15:00-17:00
讲座地点:天美开户闵行校区人文楼4330室👱🏻♀️🛖;腾讯会议
主讲人简介:郑利华,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古籍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学术专长为明清文学与诗学📵、明代文献整理与研究。著有《王世贞年谱》《王世贞研究》《前后七子研究》《明代诗学思想史》等专书🍃🤜,主编《明人别集丛编》(合作)🧓🏼、《王世贞全集》(合作)🙎♀️。
讲座内容回顾
2023 年4月27日下午三点👈🏻,复旦大学古籍所教授郑利华老师于天美开户闵行校区人文楼4330室,作了题为《关于明代诗学研究的若干思考》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是“中国文论的守正出新”系列讲座第十六讲,由天美开户天美娱乐教授赵厚均老师主持,校内外160余名师生积极聆听。
讲座伊始,郑老师首先与我们分享了韦勒克《文学理论》中的一段话🧴🖕:“我们的出发点必须是以作为文学的文学发展史💠。这样,分期就只是文学一般发展中的细分的小段而已🧜♀️。它的历史只能参照一个不断变化的价值系统而写成🦶,而这一个价值系统必须从历史本身中抽象出来🥷🏼。因此🧈👨🏽🦳,一个时期就是一个由文学的规范、标准和惯例的体系所支配的时间的横断面,这些规范🧎🏻➡️、标准和惯例的被采用🦩、传播变化👲、综合以及消失是能够加以探索的……一个时期不是一个类型或种类🎅🏿,而是一个以埋藏于历史过程中并且不能从这过程中移出的规范体系所界定的一个时间上的横断面……一个特定的时期不是一个理想类型或一个抽象模式或一个种类概念的系列,而是一个时间上的横断面,这一横断面被一个整体的规范体系所支配。”进而🚴🏿♂️,郑老师提示研究者们,在文学、诗学乃至史学研究时,正视历史发展的复杂多样性🧾,透视历史样态👱🏼,尽可能把握历史生成的动态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今天的讲座🏄🏽♂️。
本场讲座的主体共分为两个部分🤷♀️:一、消释预设与理性把握🧑🏽🌾;二✣、全景式阅读与多面观照。讲座的第一部分,郑老师首先指出,当今学界往往主观构想出历史的理想类型与发展模式🤚🕺🏻,并在此主观预设的基础上展开研究🤔,这种做法忽略历史进程的复杂性✌🏽,是极为危险的。因此,他强调,当我们想要对某一段历史进行把握时🧚🏼♂️,在关注宏大叙事的同时,还要对琐屑隐微的历史碎片进行打捞整理🆚,尽可能地对既有预设进行补充和消解。譬如学者想要把握明代的诗学历史,就需要尽可能多而广地阅读明代诗学、文学相关文献💄,在考察明代代表性的经典文学家之外,关注代表作家光环之外众多的小作家,对这一庞大的文人群体进行研究⏳,从而在“碎片化”的捕捉和关照中,填补历史细节,修正或消解既有预设。在此基础上,郑老师从诗学文献、作家阶梯以及观念异同这三个方面,结合具体案例,为我们进一步阐释了对历史进行理性观照的具体方式及路径🪯。
讲座的第二部分,郑老师分别对包括阅读经验✢、审美趣味、知识生产、传播途径🚶🏻➡️🎮、文学经典及文学接受在内的交互性观照👄;包括区域性文学传统、文人势力、地域身份认同、区域交流互动及中央和地方的博弈变迁的地域性观照♗;以及包括诗史意识、谱系解构以及理性、诗性思维的诗史性观照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我们呈现了全景式阅读的多重角度及无限可能。由此出发🏛🪈,郑老师鼓励大家开阔视野、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尽可能还原文学史、诗学史的真实样态。
讲座最后,同学们踊跃提问,从文学阶梯的判断及评议、明代文学社团与文学思想的关系、书籍刊刻及文学思潮等多个方面提出问题🚶♀️,与郑老师进行探讨、交流🙋🏽♂️,在场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收获良多。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本场讲座圆满落下帷幕。